數位支付、行動支付,差別在哪裡?
有的說行動支付共有五種類型: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、行動裝置網路支付(WAP)、應用程式支付(APP)、 條碼支付(Barcode, QR碼)和非接觸型支付(NFC)。
一、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
在以簡訊為基礎的行動支付方式中,消費者透過SMS簡訊或USSD傳送支付請求至一個電話號碼或簡碼,支付的款項由電信帳單或電子錢包中扣除。支付的對象在收到支付成功的確認訊息後提供商品或服務。由於在過程中通常不會提供消費者的實體位址,因此大多數接受簡訊支付的服務為數位商品,接受支付的商家透過多媒體簡訊(MMS)服務傳送消費者購買的音樂、手機鈴聲、壁紙圖片等。
二、行動網路支付(WAP)
消費者透過網頁或額外下載並安裝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來進行支付。這種方式使用無線應用協定(WAP)作為技術基礎。
三、應用程式支付(APP)
在2018年10月4日,Mastercard、香港上海匯豐銀行、香港數碼港及教育應用程式開發商 GRWTH 主辦的「香港教育界電子貨幣促進計劃」[8]推出香港首個多元化 in-app 電子支付功能,為香港教育界帶來無現金支付體驗。
在2019年4月4日,GRWTH Pay (頁面存檔備份,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) 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型生活(生活時尚)金獎[9]。
四、QR碼支付
QR碼是一種正方形的二維條碼。QR碼能夠簡單地將資訊輸入行動電話中,能讓輸入網址或複製一段文字變得簡單。
QR碼最早在1994年誕生。最早的應用為對倉庫內的貨品進行追蹤管理,QR碼是為了取代傳統的1D條碼而設計。傳統的條碼僅能儲存數字資訊,必須與資料庫對照後才能轉換為有用的內容。QR碼則可直接在條碼中儲存文字資訊,在亞洲和歐洲有著廣泛的使用。
2012年在台灣, 由蔡政儒、張互賓、王佑仁與王振芳發明的行動支付技術,可以透過影像圖像(Barcode/QRCode)、聲波等傳輸行動交易資料,與多重密碼驗證功能,獲得台灣發明專利,並取名HyPocket於2012年11於Facebook上公開下載,本著開放式架構的精神, 教導大眾使用。[10]
在德國,一間名為GO4Q的新創公司在2012年10月推出了一項結合櫥窗和行動裝置購物的系統。該系統在2012年12月加入了行動支付的功能。GO4Q利用標準的信用卡支付系統,因此不受區域的限制。這套系統需要一次性的註冊程式才能使用。在消費者和商家方面,這套系統能在任何智慧型裝置(iOS、Android)上使用。MasterCard在2012年推出了另一款行動支付應用程式「QkR」,此系統在澳洲使用,並在紐約的洋基球場進行測試。消費者可使用應用程式掃描QR碼,選購食物或其他商品。
在中國大陸,因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行動付款技術為QR碼支付技術。這也使得QR碼支付在中國大陸社會極為普遍,有別於以NFC支付為主的一些已開發國家。
在台灣,因為LINE Pay、街口支付所使用的技術為QR code支付,故QR code支付也相當普遍。[11][12]
在香港,以QR碼支付的普及率甚低。2021年上半年,多種公共運輸工具的QR碼使用率僅為0.5%。[13]
在澳門,以QR碼支付的普及率較高。自2014年由澳門通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首推QR碼支付(Mpay)起。到2022年1月,澳門金融管理局推出其金融產品聚易用結算支付系統,將澳門本地各金融機構QR碼支付功能聚合使用[14]。2023年8月推出聚易用+,使聚合支付場景更廣,目前只限在公共巴士的QR碼支付[15]。
五、非接觸型NFC支付
近場通訊(NFC)支付方式經常在實體商店或交通設施中使用。消費者須使用配備有智慧卡的行動電話,並將行動電話置於感應器模組前。大多數的交易並不需要額外授權,但也有部分交易在完成前要求輸入密碼或使用指紋授權。支付的款項可由預付帳戶或銀行帳戶中扣除,或計入電信費用中收取。
(以上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-行動支付)
====================我是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====
上面講了一長串,那「數位支付」又是什麼?
個人認為「數位支付」更像是「行動支付」的俗稱,即使是行政院在提及相關政策(註)推動時,也只有講到「行動支付」,在比較多人使用的「維基百科」上,也只有「行動支付」的說明。
所以,數位支付可以視為一種大眾口語化的說法。
註:108年09月11日行政院「加速推動行動支付普及」
而第二種說法,則是行動支付的型式分為以下兩種:
一、NFC感應支付
NFC(Near-Field Communication,近場通訊),它是一種非接觸型的近端支付方式,可以讓兩台裝置在近距離的情況下進行無限通訊,目前許多通訊服務商已將手機SIM卡結合NFC,讓消費者能直接透過手機就能感應支付。
二、QR Code/條碼掃描
QR Code的「QR」,其實是由Quick Response(快速辨識)所組成,能迅速讓行動裝置辨識,並快速解碼獲取資訊。由於QR Code有著容易製作且資料儲存容量大的特性,是目前行動支付市場的主流付款形式,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,主動/被動掃描長形條碼或QR Code,便能完成支付流程。
(圖片來源:關鍵評論)
而行動支付的種類,則概分為三種:
1.電子支付
電子支付是目前市面上應用範圍最廣的支付種類,除了基本的收付功能,它擁有獨立的數位帳戶,可提供用戶儲值與轉帳的服務,也就是說,電子支付機構會作為中介,成為買賣雙方交易時的經手人,如此一來便實現無場域限制的交易行為囉。
現階段的電子支付服務,皆不支援NFC感應扣款,一般由消費者掃描店家提供的QR Code,或是提供自己的付款條碼/QR Code給商家掃描,買家再主動輸入付款金額完成電子支付交易。
至於電子支付未來能否實現感應扣款,須等待NFC裝置在台灣商家普及化,所以目前單純透過相機辨識條碼仍然有其方便性與不可取代性。另外,請各位要切記,電子支付是被涵蓋在廣義的行動支付範疇裡的,記得不要與狹義的行動支付搞混囉。
2.電子票證
電子票證是種可預先儲值的多功能支付工具,並採用非接觸式晶片,透過靠近讀取裝置感應扣款,在過去,電子票證被定義為可以反覆儲值與支付的實體卡片,使用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,能夠簡單地靠卡感應付款,悠遊卡和一卡通的誕生,目的就是為了終結台灣的大眾交通工具被不同公司營運,而出現的收費方式的亂象,也有一些便利商店會發行電子票證提供民眾儲值並消費使用,如:icash 2.0。
不過現行的電子票證陸續被整合進入電子支付的範疇,像是悠遊卡公司推出悠遊付 APP,讓消費者能有更多元的支付選擇。
3.第三方支付
第三方支付,指的是由第三方業者作為買賣家的交易中介,提供雙方安全、快速的收付款服務,是目前典型的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,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現,原因是以往電商的經營模式常出現已付款貨未到,或是廠商準時到貨了,商家卻未按照約定的時間付款,為了解決這些收付款問題,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模式才逐漸被市場採用及關注。
目前第三方支付的運作原理,則是由先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暫時保管客戶的貨款,等廠商確定交付貨品時,第三方支付公司才會將貨款匯入廠商的帳戶中,除了擁有居中協調、溝通的優勢之外,API串接的方式較為多元,能協助買賣雙方快速進行跨國交易,讓整個交易流程變得更加人性化與便利,而PayPal就是現今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商。
(以上資料來源:關鍵評論)